上外·黄浦外国语小学(原名上海市车站路第二小学),创办于1957年,2000年9月,经市教委批准,依托高校改革转制,成为一所外语特色小学,2005年9月,依照市区政府有关精神,学校归属公立制。学校现有半淞园路本部与中山南一路小海豚两个校区。设施先进,配置齐全。
学校是第十八届上海市文明单位,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,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,市优秀少先队队室,市先进教工之家,区三八红旗集体,区行为规范示范校。
办学理念:从这里“翼起”走向世界
其内涵是:从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爱国情操出发,为每一名学生幸福成长、适应未来世界发展趋势打好基础。
时间维度:“从这里走向世界”,是从儿童的现在走向幸福的未来;
空间维度:“从这里走向世界”,是“临黄浦江岸,望世界之远”,从“中国、上海、黄浦”出发,让视野更宽,与世界更近,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:接近世界,在客观比较中求同存异;走近世界,在拉近时间空间距离中认识地球村;亲近世界,在相互学习中文化交融。
“翼起”具有两层含义,一是“张开翅膀起飞”,象征着每一位学生在黄外小自由成长、蓬勃发展的过程;二是“一起”的谐音,意味着黄外小的教育是带领学校每一个孩子开阔视野、踏上幸福之旅。
在新机遇下,学校的新一轮的发展定位于: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型,实施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,培养学生具有“中国心,世界眼”的胸怀与眼界,成为健康、自信、好学、明达,知识面宽、视野宽、思路宽的未来一代新人。
为此,学校课程作为育人的主要途径,必须承载这样的重任,需要构建适应于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。
一、 学校教育哲学
教育,承载着培养人的重任,需要面向未来、面向世界、面向现代化。当今世界,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,它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,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国际视野,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,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国际意识,初步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与技能。这也意味着,它向教育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。而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,具有为儿童一生奠定基础的作用,因而,它也应发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奠基作用。
(一)从教育的社会背景上看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,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。
(二)从办学理念上看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的结合,是三维一体的合力共育。
(三)从办学特色上看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培养,在体现外语特色的同时,更关注中外文化兼容。
(四)从教育内容上看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注重构建校本的特色教育内容,并将其融入到学校三类课程中,既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,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。
(五)从学校文化建构上看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是一种中外融通、兼容并包的教育。从传承性来说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,既有传统思想的因子,如仁和思想、因材施教方法,更有现代精神的内核,如人本、个性、开放、宽容思想以及新课程的建构化、实践化、生活化理念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是一种融通古今思想观念的教育。
二、课程理念: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宽,与世界更近
基于对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的理解,学校提出“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宽,与世界更近”的课程理念。
(一)适合儿童发展的“人本”理念
“人本”即儿童发展为本,要尊重儿童,适合儿童年龄特点,立足于儿童的发展,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,都要体现儿童特点,更多地关注体验、感悟和实践的过程,激发兴趣。
(二)适合儿童发展的“多元”理念
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(学校教育资源、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),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,顺应每一儿童差异发展和个性成长需要,体现丰富性、多元性和选择性。
(三)适合学校发展的“校本”理念
作为外国语小学,我们提出“让视野更宽,与世界更近”的课程理念,以及在这理念下的培养目标,课程设置和开发要体现国际化人才奠基教育的特点,凸显中外文化交融,使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,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,在客观比较中求同存异,接近世界;在拉近时空距离中认识地球村,走近世界;在相互学习中文化交融,亲近世界。
(四)适合课程整合的“和谐”理念
促进各学科课程以及基础型课程、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,实现课程的全面和谐的整合。
三、学生培养目标
为黄外小的学生们将来成为能走向世界的现代化人才全面打好基础;培养学生具有“中国心,世界眼”的胸怀与眼界,成为健康、自信、好学、明达,知识面宽、视野宽、思路宽的未来一代新人。
四、教师发展目标
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的动力和能力,丰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,开放教师的视野,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。
五、课程建设目标
在学校整体办学思路下,以开创“翼”教育、促进“宽”发展,全面实施外语教育为途径,将原有的具有学校特色的“宽”课程升级为“翼”课程。探索创新课堂,开展创新活动,落实创新教育,激发师生创新内驱力,满足创新实践的客观需求,全面提升师生创新素养,实现从现在“翼起”走向未来,从中国“翼起”走向世界的幸福旅程。
“翼”的其中的一个涵义是:翅膀。小学阶段的五年正是给学生插上理想“翅膀”的关键时期,师生们喜欢用它命名各项活动、各个创意空间。
“翼”还有一个语义是:辅助、助力的意思。学校的课程就是要助力学生的成长,助力教师发展。
“翼”课程就是将创新素养培育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当中,具有全科和全纳的特点。
基础型课程是指所有基础型板块的学科课程,在实施的过程中,融入创新素养培育的元素。
拓展型课程是指学校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。该课程融合了校班队会、小星星电视台、体活课、英语探究课以及部分拓展课进行实施。学校通过构建“翼”系列课程——“翼德”、“翼科”、“翼文”、“翼动”等,从品德、科学、人文、体育等方面结合我与自己、我与自然和我与社会三个维度,尝试课程的跨学科融合,培养学生创新意识,提升综合素养。
外语特色课程归属于拓展板块中的“翼”文课程。基于学校“健康、自信、好学、明达”的育人目标,以外语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与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为理念,学校在落实英语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丰富外语特色课程。英语拓展包括低年级的英语故事阅读和主题式英语活动、二至五年级的英语跨文化课程。第二外语课程开设日语、韩语、德语和法语。英语探究课从英语基础型课程的教材内容出发,挖掘探究主题。引导学生在主题设定、团队合作、收集信息、解决问题、交流展示的过程中,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和探究。通过对外语特色课程的拓宽和优化,注重培养学生语用能力,关注学生个性发展。让学生在体验中外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,具有“中国心”、“世界眼”,为将来成为能“走向世界”的现代人奠定基础。
七、校本课程实施要求
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要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开展教师培训,以此转变教师的观念,使教师将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内化为业务提升的需要。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坚持立足四个基本点:一是教育的发展;二是学校的特色;三是教师的特长;四是学生的发展。
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立足学校的课程目标,依托地域资源,加强校本课程建设,通过综改项目引领完善课程的开发和实施,有效落实校本特色教育内容。
八、课程评价
学校课程的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,以教师成长为根本,形成促进发展、职责明确、规范长效的课程管理评价机制,科学运用评价结果,诊断与改进教育教学;尊重教育规律,规范教育教学行为,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。学校课程的评价分为对课程建设评价和课程学习评价。
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,本着激励学生的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。
(一)评价维度的多元
学校严格实施基于标准的评价,从学习兴趣、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对学生实施等第制评价。
(二)评价方式的多元
学校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,丰富评价学生的方式。除了,通过成长手册对学生进行评价,学校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学生进行网上测评。各科教师根据所任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,围绕健康、自信、好学、明达的培养目标,制定了细化标准,通过积分的形式对学生实施评价。学生可以用所得积分兑换学校的颁发的GR券,并凭券参加学校的各种拓展课程和活动。
(三)评价主体的多元
学校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。教师、学生和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。除此之外,学校还借助第三方对一、二年级的学业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,通过客观的数据的解读,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,以评促教。
九、学校课程管理与保障
(一)成立课程领导小组
成立由校长室全面负责的学校课程领导小组以及课程实施小组,统领、开发与实施课程,落实基础课程,建设校本课程。以教导处为中心对基础型、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实施具体管理与评价,执行的随堂调研、工作协调、课堂评价、资料管理、集体备课、教学观摩和听课研讨等各项制度。
(二)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人
校长是开发课程的责任人,校长室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统筹规划,调控活动各类资源,完善优化学校课程方案,保障教研活动、课程开发、教科研的经费。
教导处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,负责拓展型课程、探究型课程的具体计划、执行、检查、评估,确保校本课程正常有效地开展。
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开展教研活动,根据研究专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,组织教学研究课,及时总结、交流推广教学经验,撰写课题报告。
教师认真完成各项课程开发任务,积极讨论、勇于实践、深刻反思,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,写好一篇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。
总务处承担学校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后勤保障工作,精心进行校园文化的物化建设,提供课程所需的各项硬件设施,确保学校课程的顺利推进。